jdb电子平台在王家卫为《繁花》开播一周年拍摄的短片《好久不见》里,吴鹤沪重新站在了大光明电影院的舞台中央。灯光亮起,他身着一件与25年前在这里主持《花样年华》首映礼别无二致的同款礼服,仿佛瞬间被拽回了千禧年。那一刻,时光在放映机的光束里折叠交错,映照出这位从事电影发行行业近五十年的老法师,那些念念不忘独属于他的“花样年华”。
对大众而言,吴鹤沪这个名字或许很陌生,但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举足轻重。他与赵军、高军并称“中国电影发行三剑客”,这位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资深电影人,曾经是电影市场的操盘手,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人。
从1968年入伍成为部队电影放映员起,吴鹤沪便与胶片结下不解之缘。退伍后,他从电影院放映员一步步成长为大光明电影院总经理,接着就以电影发行人的身份在行业里发光发热几十年,直到七八年前才真正从过去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。
当下电影是种类繁多的娱乐方式之一,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电影可以说是“稀缺的精神食粮”。吴鹤沪回忆,他担任大光明电影院经理时,每周甚至只排映一部影片jdb电子平台,还需几家影院“跑片”合用同一个拷贝。“那时候每天午后雷打不动的四场电影,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放映节奏。”
那时jdb电子平台,第三场晚上6点的电影,由于时间接着下班,经常一票难求特别热门,许多亲朋好友都会找他来买票,还总有朋友急急忙忙跑来和他说:“我女儿在谈恋爱,急需两张票!”电影的稀缺性,让很多人将观影塑造成隆重的仪式——“那时候谈恋爱的年轻人把看电影当作头等大事,就像现在出国旅游要精心搭配衣服一样,他们去看电影要设计穿皮鞋还是运动鞋,散场后去哪里吃饭,非常讲究仪式感。”
1999年底,由张杨执导、姜武、濮存昕等主演的电影《洗澡》要来上海宣传,吴鹤沪敏锐捕捉到影片与浴场的关联——他偶然得知当时上海有一家叫云都的浴场因漏电事故陷入经营困境,随之一个绝妙的创意突然闪现。“我找到浴场负责人,跟他说我们有部电影叫《洗澡》,和你们业态完全契合,澡堂和影院的经营逻辑相似,人多人少成本差别不大,可以一起做活动jdb电子平台。”双方一拍即合,他当场还写下了现在看仍然很有网感和吸引力的宣传语:“看完《洗澡》来洗澡,洗完澡后看《洗澡》!”
在那时平均票价二三十元的年代,“观影减10元、洗浴也减10元”的联动方案迅速落地。“更绝的是我们把姜武、张杨等主创请到了澡堂。”吴鹤沪笑着回忆当时场景:导演、演员与记者、顾客们穿着统一浴袍,共聚雾气蒸腾的休息区,成了一场最特别的发布会。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已成当下新趋势,而老吴当初的超前创意,为今后这座电影之城影视文化行业的蓬勃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1993年,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影城拉开帷幕,吴鹤沪作为上海市电影公司代表,参与了中国首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筹备。
他回忆,当时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仅占据上海影城4楼贴满海报的两间房间,“但那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步”。如今,电影市场早已发展为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国际盛会,吴鹤沪感慨:“从两间房间到大型场馆万人参与,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开放包容的缩影。”
作为最开始几届电影节的常客,吴鹤沪曾多次参与红毯统筹,有一次他与林志玲同车入场,工作牌被影迷调侃“值千元”,“林志玲坐在后面,我就坐在副驾驶座位,那时候别人都很羡慕我和林志玲坐同一辆车,还有人开玩笑问我工作牌能卖吗?出1000块钱。”
当然,参与红毯调度、和明星打交道看似风光,实则要协调各方细节,连车辆调度都容不得差错,这种严谨作风,正是他在电影发行领域纵横几十年的底色。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将会展映经典老片《唐伯虎点秋香》,这也勾起了他对周星驰的独家记忆。
1993年《唐伯虎点秋香》宣传时,刚出道的周星驰穿着长款风衣登台。“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滴,他普通话讲得磕磕巴巴,像背课文似的紧张,我看着都替他着急。”吴鹤沪比划着当时场景,“我悄悄问要不要脱掉风衣,他茫然摇头。”
十年后《功夫》宣传再见,“星仔”已成从容自若的“星爷”。“往沙发一靠谈笑风生,综艺节目请他去当评委都游刃有余。”这行当最妙的也许就是看着人成长,影院灯亮灯灭间,稚嫩变从容。
去年深秋十月,吴鹤沪接到一个意外邀约——王家卫邀请他客串《繁花》周年短片《好久不见》,重现2000年《花样年华》首映礼场景。这场跨越25年的重逢,源于王家卫对细节的极致追求。
吴鹤沪回忆,王家卫深夜11点约他来大光明电影院聊剧本细节,开口就是一个“刁钻”问题:那时候首映礼的座椅和地坪是什么颜色的?吴鹤沪还好早有准备,他翻出了珍藏的老照片——职工广播操合影里,地坪和座椅的颜色都清晰可见。
王家卫逐一确认了座椅颜色、地坪材质、明星怎么从舞台退场,甚至还询问当年是否有黄牛——“他连售票处的位置都要精准还原,说这是上海影迷的集体记忆。”
那天深夜聊完已经到凌晨一二点,吴鹤沪和王家卫说,好几年没见了能不能合个影纪念一下,“那时候他没戴标志性的墨镜jdb电子平台,就戴了一副正常眼镜,拍完照他就和我说了一句话,不要发朋友圈。”吴鹤沪笑着回忆道。
半个月后,吴鹤沪在10月23日深夜重返大光明电影院这个“片场”,眼前景象令他震撼,白天还在营业的影院仿佛时光机器,变回了千禧年《花样年华》首映礼时的场景。“王家卫让我穿回当年的礼服,我说那件衣服我现在还留着,也没发胖还可以穿,结果一带来就发现不对,不是在大光明电影院可能是其他影院穿的,最后还是穿了他们准备好的。”
剧组也相当体贴,为了照顾吴鹤沪的体力,他们找来了身形相仿的替身来走位再标定位置,随后吴鹤沪再上去演戏。
吴鹤沪并非专业演员,有时候在台上免不了台词口误,而每次坐在监视器旁的王家卫都会耐心地鼓励他:“他会说第一遍不错,然后再跟你讲你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再空一点,我们再来一遍,这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问题,不会说你这个不行,而是不停地鼓励你。”
今年2月,《花样年华》25周年导演特别版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了首映礼,吴鹤沪在映前仍然上台说了几句话才下来安心看电影。
“25年前我是工作性观影jdb电子平台,如今坐在观众席,才真正体会到王家卫镜头下的怅惘与留白。”他特别留意到新增的9分钟结尾片段,“这场观影的氛围和结局都很梦幻,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时光的流逝。”
从胶片电影时代的独特颗粒感到不断进化的数字放映巨幕影院,从单一的影片选择到市场化的多元激烈竞争,吴鹤沪用一生丈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。
退休后,他依然保持着观影习惯,帮朋友看剧本、与同行探讨市场动态,当然也会偶尔刷刷短视频,也和女儿在家里电视上一起看完了长达5季的美剧《绝命毒师》。
电影也许不再是吴鹤沪生活的重心,但他仍然坚信“电影是白日做梦”,“小到蚂蚁爬树,也可以大到星球大战,它给予观众的想象空间,永远是电影最动人的魅力。”
当我们在大光明电影院的红色座椅上重温《花样年华》,或是在电影节红毯旁见证巨星风采时,那些光影交织的瞬间,都在诉说着“吴鹤沪们”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“花样年华”。